top of page

資源回收, 然後呢 ?

         在台灣「垃圾分類、資源回收 、重複使用」已然成為全民共同實踐的目標,多虧環保教育的落實,不論大人小孩,都對此再熟悉不過。然而,多數民眾對於環保意識仍只停留在「分類」,對於後續的「回收再利用」並不關心,由於抱持著這樣的僥倖心理,以至於垃圾無法成功減量,回收再利用對多數民眾而言也僅只是用以面對社會壓力的口號,面對龐大的垃圾產量應該如何處理與減少?民眾比起無法參與可能更恐無心參與。

記者 張羽忻 李如茵 林庭誼
Locations

        自去年起聯合報等多家媒體便踢爆,稱所謂的「資源回收」由於回收市場的現況並不樂觀、人力、空間的不足等因素,導致廠商選擇透過規避以省去諸多麻煩,看似簡單的流程卻隱含著許多導致資源無法被充分利用的細節。

        然而根據以下圖表可知,自民國92年,由於環保署推動第二階段限用塑膠袋政策,大大減少了塑膠資源的掩埋與廢棄,回收再利用的處理也與衛生掩埋的曲線呈現死亡交叉。並且於93年起開始配合分階段「垃圾強制分類計畫」的推行,自此,回收再利用的數值也開始大幅度的攀升。   

 

     

全國一般廢棄物處理量
資料來源:行政院環保署
​製圖:張羽忻
Who We Are

         到了民國99年,回收再利用甚至已取代垃圾焚化成了台灣目前最主要的資源處理方式,再生廠商也隨之增加。甚至於民國100年,全台回收業商家共有1162家,為近十年之冠,政府與民間配合共同創造無限的綠色產值與商機。

            由下列垃圾量回收率圖與垃圾產出圖比較可知,即便回收率於民國90年便不斷提升,回收量仍因國人的生活習慣而無法與處理量持平。這麼看來,媒體似乎給了回收與再生廠商一個黑鍋,造成台灣無法真正落實循環經濟的主要原因,恐怕還是由於基層民眾無法落實垃圾減量與分類。

​垃圾量回收率圖

資料來源:行政院環保署

製圖:張羽忻

 垃圾產出量與處理量比較

資料來源:行政院環保署

製圖:張羽忻

IMG_9398.JPG

「減量才是王道」

黃基森教授說道,「生活中大部分的垃圾都是資源,理論上是可以無限使用,但是仍有一些資源只能有限的再生重複使用,而再利用就是延長資源的壽命。」

           然而,台灣一隅彈丸之地,垃圾雖多,但垃圾的產量卻又難以形成對廠商的巨大誘因,市場也因此受限,再加上台灣現行法規與普遍國家「廢棄物」、「有害廢棄物」不同,區分為「家庭廢棄物」與「事業廢棄物」,相較於家庭廢棄物,事業廢棄物都是由企業自行交由廠商處理,也就是説,同一種類的垃圾,可能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處理方式,其中,事業廢棄物相較於家庭廢棄物可能更沒有做到落實分類,造成資源無法被好好回收再利用,也是造成市場匱乏的原因之一。然而,若進口國外的資源,卻也可能因國外分類不當而在再生的過程中產生有毒物質大量污染台灣環境或資源無法迎合市場需求而造成大量浪費,因此政府近幾年大力推動循環經濟,給予廠商相當程度的支持與補貼,自給自足儼然才成為當下對台灣環境最好的解決之道。

再生,不再陌生。

        隨著經濟效益的浮現,近年來的投入資源再生的產商愈來愈多,根據工業局的統計,投入資源再生的家數從民國91年的305家,到民國105年已成長5倍,達到1,628家。資源再生的產值也從由249億元,提升到677億元。

資源再生管道廠商家數與產值

​資料來源:經濟部工業局

製圖:張羽忻

        其中可再生的原料非常多,鐵、銅、鋁等金屬、玻璃、塑膠、橡膠和紙,都是較為常見的再生原料。

再生料產量比例圖

資料來源:行政院環保署

製圖:張羽忻

             由下圖可看出,再生產品中最多的是鐵製品,佔了29%,其次是玻璃,佔了27%,最後是塑膠容器,佔了25%。紙類再生及其他部分因為產量過少因合併計算。其中產量最多的鐵金屬再生原料,有7成是來自於廢輪胎鐵絲。

鐵金屬再生原料來源圖

資料來源:行政院環保署

製圖:張羽忻

Catering

        近年來由於減塑的盛行,有更多廢塑膠再製的產品躍上版面,廢玻璃產品也不減其後的爭先恐後躍入人們的眼球。因此本篇將以兩種廢品再製,一一介紹台灣目前再製現況。

          提到廢玻璃再製,台灣市面上最大的兩家廠商,一家是台灣玻璃,另一家是春池玻璃。台灣廢玻璃回收率高達92%,全球僅低於瑞典的99%,是為全球第二高。

玻璃再製通常回收的來源如下圖所示。

玻璃再生原料來源圖

資料來源:行政院環保署

製圖:張羽忻

           幾乎全部都是來自於廢玻璃容器,廢玻璃再經過回收之後,第一步先經過分類、分色,第二步是去雜質清洗,粉碎研磨後就能重生成再生玻璃粉碎料,接著就入庫包裝,送去一般的玻璃製造廠商重新製成新的玻璃,或者成為建材、藝術製品等。實際製作出來的成品例如桃園機場A7候機室的台灣百嶽,是由春池玻璃的環保玻璃製作出來的,而建材有節能磚、耐火磚等。

           再來是近年來台灣最為風行的塑膠再製,由於經濟效益極高,台灣目前塑膠再製的廠商比玻璃來得更多,由右圖可知多數塑膠再製的產品皆來自廢塑膠容器,也就是我們最常見的塑膠牛奶瓶以及寶特瓶。

塑膠再生原料來源圖

資料來源:行政院環保署

製圖:張羽忻

        塑膠再生的製成和廢玻璃並無太大的區別,同樣也是經過分類、分色,雜質清洗,粉碎研磨後就能重生,但不同的是塑膠再製的產品通常成分更為複雜,投入的資源及技術更加龐大。

主場區位在彰化的大豐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每年經手的廢棄物達50萬公噸,市佔率約達5%,是目前台灣最大的複合式資源回收龍頭廠商。

        廢塑膠最主要有商機的原料為PVC、PP和PE,再生品包含人造皮革、電線覆皮、垃圾桶、工具箱、腳踏車墊、購物袋、瓶裝容器等多樣塑膠材質物品。有鑑於大家對於再生塑料的迷思好像認為會很脆弱易壞,大豐材料產品研發工程師呂智偉卻表示,真正難得不是在說服產商使用再生塑膠原料,而是符合他們的再生產品設計,也就是說現今再生塑膠漸漸為大眾所接受,就算是再生塑膠,也不再會被貼上品質是低於原生塑膠的劣質品標籤了。

 

         除了上述提及的塑膠及玻璃之外,再生產品還包括再生紙、再生橡膠等,回收再生市場愈來愈蓬勃發展,也顯示台灣環保的概念愈來愈能普及至全民。

廢塑膠原料比較 PE、PVE、PP 。

資料來源: 塑膠工業發展中心塑膠分類標誌,你認識多少個?   製圖:張羽忻

借鑑國外,加速落實「無塑王國」

        垃圾減量已是全民共識,台灣自2002年7月1日起分階段限用塑膠袋及免洗餐具,並禁用厚度低於0.06公釐的塑膠袋,到了2018年便限制提供免費塑膠袋,並兼具環保垃圾袋功能,塑膠袋也能被重複利用,讓塑膠袋從單純的「垃圾」變成可被在利用的「資源」以達到減塑,2019甚至全台禁止使用免洗吸管,此政策成功減少塑膠垃圾產生量,預計2030年達到真正的「無塑王國」,然而長路漫漫,除了政策宣導,我們亦可效法國外如何落實垃圾減量,改善台灣的垃圾問題。

        以德國為例,德國是循環經濟的先驅,是為國際典範。德國自2003年為了增加大眾在資源回收方面的意願,立法通過了「押金系統」政策,意思就是當顧客購買飲料時必須多交一點押金,然後當顧客將瓶罐丟回回收箱後便可以取回押金,回收箱的系統會按照物品的重量、商標及形狀精確辨識出物品,分類後再吐出相對應的價錢,但是如果丟進去的東西不是可回收物品,回收箱便會拒收。另外,看準德國人對外帶咖啡的習慣,2016年由新創企業Recup發起「押金環保杯」活動,Recup的杯子是由由100%可回收塑料聚丙烯(PP)製成。官網表示之所以選擇這種材料,是因為它具有生態上積極的沉積系統以及實用的性能。只要消費者在有投入這項活動的商家外帶咖啡時,可以使用此活動能夠重複使用的外帶杯,多付一歐元的押金,便可在其他有參與這項活動的商店同時退換押金與環保杯。

        搭配民間與政府推動的垃圾減量活動,再加上德國對於環保教育的落實,成功做到真正垃圾分類,許多民眾甚至為了避免垃圾分類的麻煩,選擇直接購買包裝簡單的商品,因而造就了德國一年有八百億的回收市場的收入。
 

        再來是以謹慎聞名的日本,對於垃圾減量也有獨特的做法。日本當局修訂「推廣綠色採購基本政策」,此政策適用於各項中央政府機關,以政府帶頭,推動新採購協議開始,凡是政府機構內商家不得主動提供塑膠袋、塑膠餐具,並且當政府機關開會時,一併禁止使用一次性餐具及包裝水,以達到減少塑膠使用量的效果。同時強制商家只能提供付費的塑膠袋,以鼓勵民眾養成使用環保購物袋的習慣。以目前來看,由於政府大力推動,加上民眾對環保意識的提升,台灣對於循環經濟、垃圾減量其實小有成就,但是如何加速落實資源再利用、零浪費仍有一段長路要走,應先從減少一次性物品的需求量開始做起,儘管過程相當不容易,但是相信不久的將來台灣能夠成為名副其實的「無塑王國」。

bottom of page